Hannah Getachew and Runako Celina Bernard-Stevenson联合撰写, 翻译: Tiffany
“黑脸”事件使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名声变得不太好,这一事件在网上不仅引起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非洲人和非洲裔群体的热烈讨论,而且也吸引了中国人甚至西方媒体的加入。约有8亿人在屏幕前观看到了这一情景:一名中国女演员扮演一名非洲妇女,她涂黑了脸,并穿上了夸张的假臀和假胸。正如许多人知道的,这个小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刚刚18岁的非洲女孩,被她的妈妈(把自己涂成黑脸的中国女演员Lou Naiming)逼着结婚。她不想这么年轻就结婚而是想到中国去留学。在小品中,她的人设是一名对中国充满热情,为中国着迷的非洲女孩儿。因此,她让她的中国朋友假装是她的未婚夫,让她的妈妈相信她会很快和这个中国人结婚,以蒙混过关。得知女儿打算嫁给一个中国男人,这位非洲妈妈大喜过望,不停地告诉观众她是多么感激中国为非洲所做的一切。然而,当这位“假女婿”真正的未婚妻(一个中国女人)穿着婚纱出现在舞台上,准备说“我愿意”的时候,这个把戏就露馅了。
当她的女儿解释为什么她谎称要结婚,并坚持要到中国留学时,这位母亲似乎忘了她想看到女儿出嫁的愿望。相反,她深情地凝视着观众,并不断地说“我爱中国人民”,“我爱中国”。
在这个小品中,那个猿猴的角色也充满了争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消息证实,猿猴的扮演者是否是一名非洲裔演员。
正如开场一样,小品在歌星Shakira那首著名的南非世界杯主题曲哇卡哇卡的动感旋律和非洲舞者热情的舞蹈中结束了。
不同非洲人的不同声音
在小品中,多次提到“非洲”,将非洲大陆简单的视为一个整体。事实上,非洲大陆上有55个国家,其面积是中国的三倍。在这个小品中表现的非洲仅仅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不能代表全球的非裔移民文化,甚至不能代表北非国家的文化。非洲很大、很复杂、很多样化,不能简单的用任何单一的词语来代表。
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这篇文章。我们并不认为这篇文章的观点能代表全部非裔人对这个小品的看法。如果有任何一篇文章声称能代表全部非裔群体,那你都应该持怀疑态度。
在非裔群体中,有些人觉得这个小品无伤大雅,有些人觉得有意思,还有些吃瓜群众觉得无感。对他们来说,小品中出现的元素是真实的,斑马、狮子和猴子都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有些人很享受小品中的非洲音乐和舞蹈,情不自禁地伴随着舞台上的鼓点打起了节奏。
还有一种声音则认为这个小品的出现要从经济背景去分析。他们认为,这种对非洲带有歧视色彩的描绘,是源于中国与非洲之间悬殊的经济实力水平,尤其是,中非之间的经济投资及其失衡。如果非洲国家在谈判中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向中方明确表达优先需要什么,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中国对非洲种族歧视将会逐渐消失。以上列举的是非裔群体对这个小品的几种不同的看法。
是否是种族歧视?我们的看法
大家的评论中,出现最多的质疑就是,这个小品,尤其是非洲妈妈这个角色是否存在种族歧视或者种族主义倾向。
对许多人来说,小品中关于非洲人的呆板的造型,是历史上出现的种族主义以及人类早期一些对黑人的犯罪行为的再现。例如当时欧洲人把南非妇女Saartjie ‘Sara’ Baartman锁在马戏团的铁笼子里,供人参观她的曲线十分明显的躯体。
这张黑脸让人想起19世纪的一种拿黑人取乐的表演,演员有意的拙劣模仿黑人,夸大黑人的身体特征来取乐。非洲人——不管是自由人还是奴隶——在各种表演中被肆意的丑化,甚至不被当人看,人们不遗余力地从各个角度证明‘黑人低人一等’。把这样的黑人形象与欧洲人放在一起以便突显欧洲人‘天生的优越感’。这种被丑化的黑人形象甚至在30年前的美国节目中仍能看到,比如1978年的黑白歌手秀。[阅读更多]
0 comments on “中国特色的种族歧视: 黑脸给中国的春晚“抹黑””